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来源:脾胃治未病

冬至子之半,

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

万物未生时。

今年冬至的时间:2024年12月21日17点20分20秒,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星期六。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十一月中。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终藏之气,至此而极。朔雪凛冬至,万物待春暖。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冬至三候

【第一候:蚯蚓结】

此时众多蚯蚓交缠在一起,结成块状,缩在土里过冬。

【第二候:糜角解】

鹿是山兽属阳,糜是水泽之兽而属阴。冬至一阳生,故糜感阳气而解角。

【第三候:水泉动】

深埋于地底之水泉,由于阳气引发,开始流动。

冬至节气健康预测

2024甲辰年冬至时节,客气、在泉之气皆为太阴湿土,主运太羽,客运太徵。肃杀之气与萌动之机并存。湿寒之气时有,可一定程度助力收藏,弥补下半年“木郁发之、火气来复”带来的气血亏耗,然“火气之下,阴精承之”,故素体精亏之人未必能得此助力。

寒湿之气主要影响脾肾:出现脾土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胃炎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症状可能包括食欲不佳、身体酸痛、乏力倦怠、腹满吐泻等;寒湿之气压制阳气升发,出现肾水病,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阳气不升、闷闷不乐、腰腿不利、腿脚疼痛等症状;尽管以寒湿之气为主,但冬至时节在阳气升发时段,仍可能出现一些热病,如温病、身热头痛、肌腠疮疡等。

《黄帝内经》云:冬主收藏。冬季闭藏,万物休整,人体阴阳二气均深藏于内。此时当顺应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确保身体健康。冬至养生,首重静养。《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更适合冬季养生。

起居调养

1

睡好觉,切不可熬夜

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而归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睡眠。一年当中两个节气养睡眠尤其重要,一个是夏至一个是冬至。

冬至子时一阳初生,为一年最大的阴阳交接时刻,宜亥时(晚上21:00)入眠,让子时在睡眠中度过。若子时(23:00~1:00)长久不能入睡,直接损伤的就是坎中一阳。

最近病毒较为猖獗,很多人发烧昏沉,无论你试再多的方法,吃再多的药,都需要一个酣畅的睡眠,去修复自己。如果是烧退之后,一样需要充足的睡眠好恢复元气。

你觉得自己无法早睡?你可能只是需要晚上10点之后静思冥想,关掉所有的电子产品,不要让它成为的你入睡的“绊脚石。

2

勿运动过量,出汗太多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坚持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但不要做出汗太多的运动,因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出汗太多会耗伤阴血;其次“气随津脱”,出汗太多,气也随之外泄,人也会变虚!

平时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大汗淋漓,尤其是体质差,出汗后特别疲惫、心累、困倦的朋友,冬天适当有氧运动,八段锦、伸展就好。

 

3

平心静气

情志上,要学会把自己心念平息下来,听其自然。念就是气,气就是念。你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结了,气就聚了,神凝气聚就一阳来复。

《遵生八笺.冬卷》记载农历十一月,也就是大雪、冬至这两个节气:“君子斋戒慎处,必检身心。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

饮食调养

冬至,一阳始生,宜健脾补肾。阳气生,脾胃消化吸收效率很高。

【健脾多吃“土”】

脾胃属土,吃地下长的东西,可以健运脾胃中焦。冬天多吃埋在土里的根,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补充阳气,平安过冬。萝卜、胡萝卜、莲藕、牛蒡、山药、魔芋、大头菜都属于根类食物,这些东西在地下生长,得土气最多。

现代人普遍中气不足,而天生沉甸甸的蔬菜,最能补益中气,让人变得和蕴藏在地下的食物一样,有更深厚的力量。且"根性多升",得地气之极而自然有升发之气。

【补肾多吃“黑”】

可适当多食黑色食品,黑色入肾,可以补足精气,提高免疫力,保持旺盛的精力。如可食用黑米粥、黑豆膏、黑芝麻糊、黑枣黑木耳羹、乌骨鸡汤等。

膳食推荐:

冬至鲫鱼汤

适合滋肾阴。

用小鲫鱼,洗净,在铁锅中放一点底油,烧热后,放鱼,姜(一小片,小拇指甲盖大小),迅速加入凉水,加入两粒枸杞。盖上盖,全程不得揭开锅盖。中小火炖30分钟,关火后放少量盐。

——出自周潜川《峨眉药饵疗法》

疲乏无力,怕冷怕风、手脚冰凉:可以吃点牛肉、羊肉、鸡肉、坚果之类的温补,煲汤的时候放点黄芪、党参、枸杞、大枣、桂圆、当归等补气血;

脾虚湿气重:可以吃些牛肉、猪肚、鲫鱼等,最好搭配怀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花生、芡实、赤豆、莲子等,祛湿化痰,平补脾肾。

阴虚燥热:可以经常吃些银耳、百合、桑葚、小米、牛奶、鸡蛋、鸭肉、白菜、豆腐、怀山药、黑豆、黑芝麻等健脾补虚、滋阴补血。

一味本草:黄芪

黄芪,古称“黄耆”,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誉为“补气圣品”。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黄芪能补虚损,益气力,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称赞其为“补者之长”。

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内热消渴。

《本草正》载:“黄芪,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血脱益气。陷者举之。”

《本草逢原》亦载“黄芪,能补五脏诸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补气升阳用于气虚引起的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眩晕乏力等,并常与升麻、柴胡等同用。固表敛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外感风寒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兼盗汗者,加生龙骨、生牡蛎、地骨皮、炙鳖甲。

兼心悸气短者,加生龙齿、茯苓,珍珠母、浮小麦。

对过敏性鼻炎患者,如属卫气虚、表不固、风邪乘之而频发频止者,常用玉屏风散,加白芷、辛夷、苍耳子、荆芥穗等。

一首方:升阳益胃汤

此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组方:黄芪二两,半夏(汤洗,此一味脉涩者不宜用)、人参(去芦)、甘草(炙),以上各一两,防风(以其秋旺,故以辛温泻之)、白芍药、羌活、独活,以上各五钱,陈皮四钱(连穰)、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泽泻(不淋勿用)、柴胡、白术,以上各三钱,黄连二钱。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一盏,同煎至二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

适用证为:脾胃虚弱,倦怠懒动,四肢无力,肢体沉重,关节疼痛,口苦口干,饮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此方所主之病机:脾胃虚弱,湿热滞留,阳气被郁,阴火上僭。

全方以黄芪为君药,主要起到补益脾胃之气的作用;以人参、白术、炙甘草、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为臣药,其中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中药主要起到补气健脾的作用,其中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等中药主要起到除湿清热的作用;以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白芍、甘草、生姜、大枣为佐药,其中柴胡、羌活、独活、防风等中药主要起到助升清阳的作用,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以防辛散太过的作用,生姜、大枣主要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以甘草为使药,主要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

全方“寒热并施,补泻并用,以补为主”,“升降相因,升清泄浊,燮理阴阳”,整个方剂升降并用、升中有降、降中寓升,恢复肺脏宣发肃降之功,从而使脾胃升降功能趋于正常,关于升阳益胃汤的立方,诚如清代医家尤在泾所说“一本升降浮沉之理,不拘寒热补泻”。

一剂药茶防冬春外感

【材料】黄芪10克、茯苓5克、甘草5克、陈皮3克。

黄芪茯苓甘草陈皮,合而为茶,有益气扶正,健脾祛湿、疏肝理气的功效,在此时节饮用可防外感。

(平时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腰酸腿软的阴虚火旺者慎用)

一节导引:双手攀足固肾腰

八段锦里的“双手攀足固肾腰”,通过缓慢地前屈后伸,可以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有疏通带脉及任督二脉的作用,能强腰、壮肾、醒恼、明目。

,时长01:21

在阴阳交替,阴阳初生的时候静坐和站桩,滋阴和壮阳的效果最好。

站桩的做法很多,比如混元桩、无极桩、升降桩、开合桩、虚步桩。一开始坚持的时间可能不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开合桩

动作重点为两手臂开合,与呼吸协调配合,通过练习进入行神合一的状态。

要领:站立位两足与肩同宽,屈髋屈膝,放低重心。双手抬至与肩同高,指尖相对,调整呼吸,两掌打开,微微扩胸时吸气,两掌相合时呼气。

,时长00:55

(视频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李羚医生示范开合桩)

经穴调养

冬至是天、人阴阳二气自然转化之时,在这阴阳之气交接时段,或艾灸,或按摩神阙、大椎、至阳、命门、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激发身体阳气,驱逐体内寒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按摩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腰部,与肚脐相对。是肾气出入的门户。

每天在此穴搓几分种,或艾灸15-20分钟,可以补肾培元,强健腰脊。

【点涌泉穴】

《黄帝内经》:“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冬至有功夫的可感地气从足而生,向上气冲和润全身,按涌泉穴就如同打开了气的出口开关。

【按摩神阙穴】

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神阙穴道家称为丹田之中心,是先天精气的根本。按摩神阙穴就如同启动了能量发动机,助力阳气之生起发动。

静坐静心,手护丹田,左下右上,轻微按之,待有微热,圆形按摩,顺逆时针,各揉九次。

乾土建中三九治疗

“天人相应、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治病首要法则。“三九”阶段处于冬至后、大寒节气前。今年三九横跨丙子、丁丑月,导致人体下焦火旺,加之木郁不能为其疏解,易致阴精暗耗。因此,五行十态”体质状态中水不及、金不及、火太过及木太过、土不及型体质状态人群尤须重视。此外,“冬不藏精、春必病温”,2025乙巳年,金不及,风火乘胜而煽,治未病中心团队提醒以上重点人群务必把握好今年三九的治疗时机,做好“未病先防”。

【2024年“三九治疗”时间】

一九

2024年12月21日——2024年12月29日

二九

2024年12月30日——2025年01月07日

三九

2025年01月08日——2025年01月16日

银枝挂雪,寒梅初开。一阳初升,数九待春。

日渐长,水泉动,厚积生命之力,静待春暖花开。

-冬至,願君安康-

首页    中医养生指导    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4-12-21 13:25